(5) 线圈的 Q | 给线圈用户的提示(Part-1)
(5) 线圈的 Q
第5 节我们就“线圈的Q”进行讲解。对于主要使用功率电感器的人来说,或许不太熟悉Q,它是高频线圈的重要参数之一。
什么是Q?
Q 统称品质因数,是表示与理想状态的线圈之差异(损耗量)的参数之一,在用图-1 来表示线圈的等效电路时,通过公式-1 进行计算。
当rs = 0 时,Q = ∞。因此,可以说一个“Q 越大(高)=损耗越少,越接近理想的线圈”。
过去,曾有一个叫做Q 表(曾是线圈厂家的必备仪器)的产品,用它来测量Q 值,但现在通过将多功能LCR 表(或阻抗分析仪)的测量模式设定为“Ls+Q”即可进行测量。


即使是同一个线圈,Q 也会根据频率大幅变化。通常,测试频率从低到高频变化时,Q 值将在某个频率点成为最大值,随后将逐渐下降(如下一页图表-1 的利兹线所示。)
Q 和ESR
在功率用途中,与在电容器的领域多半使用等效串联电阻(ESR)而非tanδ 一样,功率电感器采用DCR 而非Q。
有关损耗,电阻可能更直观,简明。除此之外,DCR 更易于测量。
Q 和rs(ESR)具有相同的含义,可通过公式-1 相互转换。

集肤效应和绞合线(Litz 线)
在同样的形状下,DCR 虽大,但将频率提高,Q值也会变高。
当频率提高时,流经导线的电流集中在离导线表面一定深度的地方,如图-2。那么电流就很难流过更深的区域。(电线越粗,在中心产生的浪费面积就越大,电流就不会流动)。这就是所谓的趋肤效应。
这是一种通过使用表面积大,但总横截面积小的电线来分散集中电流的方法。实际上,个别绝缘细线被捆绑起来,作为单线使用(这被称为绞合线)。电流可以流向细线的中心区域。
为了证实实际效果,图表-1 显示了缠绕在同一铁氧体磁芯上的单线和绞合线的线圈特性的例子。从图中可以看出,绞合线也不是万能的,所期望的有效频率范围也是有限的。考虑到成本的影响,使用的范围被局限。在过去,绞合线经常被用来提高AM 无线电的天线线圈的Q 值。然而,最近它很少被使用,因为半导体的性能(灵敏度)已经得到改善。

为了提高Q 值
一般来说,如果线圈周围有金属(导体),Q 值会下降。这主要是因为当线圈产生的磁通量通过金属时,会产生涡流。(关于涡流,见后面的主题)。
-
在射频电感器的情况下,高Q 值电感器已经通过以下努力实现了:
- 让绕组远离线圈的金属终端。
- 让绕组远离线圈的金属终端。
如图4 所示,高Q 值的片状电感器(我们的C2012H)有更大的空间。 因此,与标准电感器相比,绕组面积减少了。
而可生产的最大电感量也变得很小。然而,在相同的电感量下比较,可以获得更高的Q 值。
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,但通过这些实践的积累,持续不断地来改善线圈的特性。
另外,如果印刷的布线图案(铜箔)在线圈的正下方,开磁路功率电感器可能有一些影响(没有射频电感器那么大)。


关于间隙(第三专题的补充)
这是对第3 节中关于间隙的补充说明。
在铁氧体磁芯和绕组的相同条件下,如果只改变间隙大小(见图-5),其特性如下图表-2。
电感和直流饱和允许电流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。


如果我们想提高电感量,而电感器有间隙,我们可以通过缩小间隙而不增加DCR 来实现。
然而,由于形状(结构)的原因,通过间隙调整使电感量变化的范围是有限的。
著者紹介
星野 康男
生于 1954 年。 线圈专业的传奇工程师
1976 年加入相模无线电制造公司(现相模电子有限公司)。 加入公司后立即在工程部工作。
他曾担任技术经理和执行官,并作为顾问继续协助工作和指导下级员工,于 2024 年 3 月底退休。 他以通俗易懂的技术讲解而闻名。
爱好是摄影。 他最喜欢的动物是猫(和铃鸟)。
- 文中提及的部分产品已停产。
- 由于文章撰写已有一段时间,所提供的信息可能仍包含过时内容。
如果您对内容有任何疑问,您可以点击此处发送电子邮件。